鉅大LARGE | 點擊量:2102次 | 2019年10月19日
億華通牽手東岳集團 加速質子交換膜國產化應用
作為燃料電池核心材料,質子交換膜國產化勢在必行,但受制于多種原因,目前國內仍以采購進口為主,國產化替代步履維艱。東岳集團牽手億華通,能否更快地改變這種現狀?
9月18日消息,億華通與東岳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,正式確立在燃料電池及氫能領域全方位、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。未來,雙方將利用各自資源及技術優勢,在氫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推廣方面展開深入合作,推動中國氫能產業加速健康發展。
資料顯示,東岳集團成立于1987年,公司在新型環保制冷劑、氟硅材料、氯堿離子膜等方面有多年技術沉淀,打破了多項國外技術壟斷,實現了國產化替代。在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領域,東岳集團早在多年前展開研發,中間“走走停停”,經歷了很多波折。
直到2017年底,國內燃料電池行業才漸漸有復蘇的跡象,東岳集團才決定籌建東岳氫能。該公司主營氫能材料、制氫膜材料、含氟聚合物纖維材料的生產與銷售。對于東岳集團而言,一大優勢在于具備從原材料(全氟磺酸樹脂)到成品生產的完善能力,同時公司有一條5萬平方米的試驗線,通過這條試驗線積累了很多的經驗,為批量化生產打下基礎。
2018年8月,東岳氫能決定在山東桓臺東岳氟硅材料產業園投資14.2億建設150萬m2燃料電池膜及配套化學品產業化項目。該項目被列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點項目庫第一批優先項目名單(魯重大辦[2018]37號),項目于當年10月10日取得山東省建設項目備案證明。
2019年7月來自媒體消息,上述項目近5千平方米的綜合研發中心主體已完成建設,正在進行內外工程裝修,緊鄰著的一座5700平方米的制膜生產車間已完成鋼結構框架搭建。其中,南區為膜研發、測試和生產區,燃料電池膜車間,目前正對接采購相關儀器設備,到明年能夠正式投入使用;北區為膜材料配套高端材料項目,包括建設1000噸/年HFPO生產裝置、500噸/年ETFE車間、120噸/年PPVE生產裝置及附屬配套裝置,爭取年底投料試車。
從高工氫電巡回調研情況來看,東岳集團質子交換膜經測試性能表現還可以,但從產品的穩定性、一致性和耐久度來看,進口的質子交換膜仍然更有優勢。整體而言,國內的膜電極企業還是更青睞進口的產品,即使是花更多的采購成本。
國內一名質子交換膜專家還指出,國內企業膜產品比較單一,不能滿足各種燃料電池對膜的細分需求,同時出貨量偏少,而應用反饋對制造技術的提升是產品優化的必經階段。
“燃料電池的產業化還處于起步階段,我呼吁下游產業更多的使用國產質子交換膜,以促進產業鏈的更快成熟。國內質子交換膜產業應該加強上下游產業的協作。”上述專家說,對于復合質子交換膜來說,一個重要材料是多孔聚四氟乙烯基體,國內的多孔聚四氟乙烯大部分是針對服裝產業和環保產業開發的,滿足燃料電池需求的高強度、高孔隙均勻性多孔聚四氟乙烯材料較少,這些基礎材料的進步需要一定的采購量來拉動。
如今東岳集團與國內燃料電池領軍企業億華通簽署戰略合作協議,早有聽聞億華通在研發膜電極項目,他們之間的合作將有利于帶動質子交換膜的國產化應用,期待兩者合作盡快落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