鉅大LARGE | 點擊量:942次 | 2020年08月18日
446GWh產量 歐洲動力鋰電池新勢力強勢崛起
BMI預測,到2030年歐洲將至少有16家電池超級廠投產,年產量為446GWh,這將使歐洲成為僅次于我國的第二大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。
為了擺脫對寧德時代、LG化學、比亞迪、SKI、三星SDI等亞洲電池廠商的過渡依賴,歐洲本土動力鋰離子電池新勢力正不斷崛起。近日,法國電池初創公司Verkor宣布計劃在法國投產一家年產16GWh的鋰離子電池廠,并可能將其年產量擴大至50GWh。該廠將在2022年開始建設,到2023年交付第一批電池產品。
據了解,該項目初期投資為16億歐元(約合人民幣130億元),生產的電池將用于電動汽車(EV)和固定式儲能領域。這意味著Verkor將成為繼瑞典Northvolt、英國Britishvolt、挪威Freyr等之后,又一家歐洲本土大型動力鋰離子電池廠商。
400GWh電池需求
目前,歐洲有多個國家已明令提出,要在20年內用新能源汽車全面替代傳統燃油汽車。數據顯示,2019年全年歐洲電動汽車銷量達55.7萬輛,同比上升45%。有機構預測,未來10年,歐洲電動汽車復合增速將達28%,動力鋰離子電池需求復合增速將達34%。預計到2030年,僅德國電動汽車保有量就將達到700萬-1000萬輛;整個歐洲市場對電池的需求將達到400GWh。
然而,令人尷尬不已的是,歐洲雖然在傳統燃油車領域豪門眾多,但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卻缺乏有實力的本土電池公司,常常不得不仰人鼻息。此前,LG化學就曾試圖將其供應奧迪的電池價格提高10%,而能在燃油車領域“不可一世”的奧迪竟“束手無措”。
說起來也夠魔幻的,作為近代汽車產業的發源地,直到四年前,歐洲的動力鋰離子電池廠還“一片荒蕪”,就連其境內首家動力鋰離子電池廠還是由亞洲公司建造的。2016年,LG化學在波蘭弗羅茨瓦夫舉辦了電動汽車電池廠的奠基儀式,廠建設全面開啟,這家韓國公司為歐洲拓了荒,同時歐洲也喪失了對動力鋰離子電池的控制權。
就連德國這樣的頂級傳統汽車強國,其國內首家動力鋰離子電池廠也是依靠亞洲廠商。2018年七月,在中德兩國總理的見證下,寧德時代和德國圖林根州政府簽署協議。寧德時代將在圖林根州投資2.4億歐元(約合人民幣18.7億元)設立一家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及智能制造技術研發中心。
德國經濟與新能源部公布聲明稱,亞洲的電池供應商已經在該領域占據了主導地位。而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·馬克龍更是直接表示:“我國電動汽車中使用的電池100%都是在亞洲生產的,我對此感到不滿意。”
顯而易見,尷尬與窘迫的背后,是歐洲急迫掌握動力鋰離子電池主動權的焦灼與憂慮。
投資額為我國3倍
事實上,為滿足對動力鋰離子電池的需求,且不愿過度依賴亞洲廠商,欲打造屬于自己的“寧德時代”,歐洲幾家電池廠都在加緊建設中。
今年七月底,歐洲投資銀行(EIB)已簽署一項3.5億美元(約合人民幣24.5億元)的貸款協議,以支持Northvolt在瑞典建設其超級電池廠。在此一年前,2019年六月,Northvolt宣布了一項10億美元的股權融資協議,該項協議將使歐洲首個本土電池超級廠在瑞典得以建立。
此外,與大眾集團合作,Northvolt還宣布計劃在德國建立第二個超級廠。該電池廠初始產量將達16GWh,后續將擴大到至少32GWh;預計將于2021年開始大規模生產。Northvolt的目標是,到2030年實現約150GWh的生產量力,并在歐洲占據25%的市場份額。
同樣是今年七月,外媒報道稱,英國電池制造商Britishvolt已與威爾士政府簽署了諒解備忘錄,以建設一座電池制造廠。該公司計劃建立一個商業上可行的30GWh電池廠以及一個200MW的太陽能廠。該廠將生產圓柱形和軟包形式的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,預計將于2023年開始生產。
在此之前的六月,挪威清潔能源商AgderEnergi和工業廢料回收公司Noah計劃成立新公司MorrowBatteries,并在挪威南部阿格德建立一座動力鋰離子電池廠。該廠計劃投資200億克朗(約合人民幣152億元),該廠規劃電池產量為32GWh。
今年年初,有外媒報道,德國和法國計劃在歐洲推動一項總投資高達50億歐元(約合人民幣380億元)的電池項目,總產量約為48GWh。此外,2019年一月,瑞士Blackstone宣布投資2億歐元(約合15.4億元人民幣)在德國圖林根州建設大型動力鋰離子電池廠。該廠一期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生產1億支電芯。
從資金額度來看,歐洲在動力鋰離子電池投資方面確實下了“血本”。標普全球普氏公布的一份電池產業鏈投資報告顯示,2018年歐洲對鋰電產業鏈的投資不到50億歐元;到了2019年,這一數字猛增至600億歐元,同比上升11倍。而同期的我國,對鋰電產業鏈的投資不到200億歐元,歐洲對該領域的投資額已達到我國的3倍。
彭博新能源財經分析師詹姆斯·弗里斯表示,一兩年前,所有人都覺得,對歐洲來說加入電池市場競爭為時已晚。但他們已經做出了承諾,歐洲現在處于強勢地位。
“到2025年,歐洲可能控制全球電池制造能力的11%,高于目前的4%。這將削減我國的市場份額,并在該行業與美國展開競爭。”弗里斯預測。同時,歐洲委員會也估計,屆時電池市場每年的價值可能達到2500億歐元,其中歐洲的電池廠或供應商至少可分走1000億歐元。
BMI預測,到2030年歐洲將至少有16家電池超級廠投產,年產量為446GWh,這將使歐洲成為僅次于我國的第二大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。